1月18日,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启动闭环管理,正式进入赛时状态。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和雪容融正向人们招手,期待着冬奥大幕开启。
一批蕴含中国气派、中国智慧、中国技术的冬奥场馆正静候奥运健儿们到来。一群央企建设者肩负使命,凝聚智慧,为世界贡献了奥运场馆建设的“中国方案”。
“中国风”托起奥运范儿
冬奥场馆亮点纷呈,央企“国家队”运用国产新技术,将冰雪运动的速度激情与中国文化的深远意境融入场馆建筑。
体现中国元素和绿色办奥理念,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贯穿于张家口赛区冬奥场馆设计建设的全过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张利说。“当我们发现跳台滑雪赛道的S形曲线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曲线非常契合时,很自然地产生了‘雪如意’的创意。”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中国首个跳台滑雪场地,也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
位于其“柄首”的顶峰俱乐部,前端悬挑高度37.5米,外径达78米,内径36米,使用了超过2200吨钢材。中铁建工集团项目总工程师张裕介绍说,支撑顶峰俱乐部的“筋骨”是一个巨大的钢架。要将这个钢架所需的钢材运上山顶,结合垂直运输设备的吊重能力合理单元划分,提升至设计点位,将所有构件牢牢焊接在一起,非常不易。
与以往建在山脊上,堆土成型的跳台滑雪赛道相比,“雪如意”采用了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用133根桩、87根柱子在山谷中架起混凝土滑道。凭借两侧已有的山体遮蔽,雪道拥有了天然挡风屏障,让运动员拥有了更好的比赛环境和更舒适的体验。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延庆赛区小海坨山上,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巨龙盘踞。“雪游龙”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牵头设计,采用了世界顶尖水平的赛道设计,拥有全球第一条360°回旋赛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全球唯一建在山体南坡的赛道,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遮阳设施等,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有效保护赛道冰面,降低气候因素对赛道的影响。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小海坨山上,还栖息着一只“飞燕”,与“鸟巢”国家体育场遥相呼应。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牵头设计、中交集团参建,是国内第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场,共设计有7条赛道,最大垂直落差约900米,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之一。
高山滑雪的出发点没有凌驾在山巅之上,而是选择在山顶平齐的避风之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延庆赛区设计总负责人李兴钢说:“我们希望建筑的位置都是精心的选择,同时要不抢夺整个山水环境的优美,希望是一种点缀在山水之间的状态。”他表示,中国山水画中的亭台楼阁都是在次高峰或者是依托山体而建,这背后是先辈的一种谦卑姿态和生存智慧。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
“央企智慧”助力场馆升级
双奥之城建双奥场馆。“水立方”变“冰立方”,“篮球馆”变“冰球馆”,建设者凝聚智慧,让场馆华丽升级,再次利用。
“改造相当于在既有建筑内施工,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冰立方”项目专职副书记霍文震说。“水冰转换”并无先例可循,这个平均年龄仅28岁的建设团队用了四个月时间摸排了场馆设施,一步一步设计出方案。
改建后的“冰立方”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项目团队应用BIM技术,搭建起由2600根薄壁H型钢和1570块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组成的可转换钢结构。为了保证“水冰转换”过程安装快、精度高,每个构件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可通过数据模型控制。同时,为满足水上运动和冰上运动对环境的不同要求,项目团队应用冰场环境智慧调控平台,集成制冰系统、除湿系统和空调系统,实现了场地环境温湿度分区控制。
“冰立方”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项目
从“冰立方”看西南方,“五棵松”长出了“冰菱花”。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球训练场地。外幕墙上,9000吨钢量的钢结构支撑起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冰菱花图案,夜间灯效下的多彩雪花让人置身“冰雪世界”。
场馆内,中建一局采用被动式建筑幕墙,在地下室、外部墙体等通过安装隔气膜、气密性胶带等,减少室内外空间的换气次数,使建筑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取暖减少通风渗透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实现超低能耗。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外景
“黑科技”擦亮冬奥绿色
“绿色”冬奥是规划建设中的鲜明特点。央企建设者用黑科技实现低碳环保,打造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可持续的新典范。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四个冰上场馆,采用了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这是世界上最新的制冷技术,也是首次应用在冬奥场馆里。”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说。
在制冷过程中,二氧化碳制冷剂被直接传送到场地制冷盘管中进行热交换,相比传统制冷系统可节约40%以上的综合能耗。同时,制冷过程中的余热回收效率超过75%,产生的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利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冰面维护浇冰等。首都体育馆利用二氧化碳制冰所产生的热源,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度电。
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项目
在场馆施工建设方面,中央企业落实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向世界展示了与自然共存的绿色样本。为应对冬奥场馆施工过程中导致的次生裸地,以及赛道周边山体切削后影响的山间生态问题,中铁建工集团技术团队首次将格宾再造技术用于山体支护和生态恢复。中铁建工集团张家口赛区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目经理姜秀鹏介绍道:“格宾再造技术,是指对切削后的碎石和土壤进行筛选,并合理组合填充到格宾网箱中,形成支护体系,再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被,以实现生态恢复的目标。”
科技建造,绿色办奥。广大央企建设者使命在肩,将继续全力做好冬奥保障,为冬奥会成功举办贡献力量,让中国风姿亮相世界冬奥舞台。(撰文:牛艺霖)
【责任编辑:温存】
版权所有: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 黑公网安备23010902010291号 黑ICP备09092524号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路2077号 电话:0451-86325967
技术支持:北京信诺诚